其他
2016北京ONE艺术周【窗前故事】+【光影绘本】
本文为原创,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被拉长,放大,扭曲,直到面目全非,再清晰,具象…恍惚间,我们模糊了这些空间的界线,对我们存在的世界产生了疑惑,究竟,孰真孰假?
而「橱窗故事」和「光影绘本」,作为2016北京ONE艺术周发起的特别艺术项目,邀请“美若舞蹈”艺术中心的青年舞蹈家们,及青年艺术家徐正月,王竹馨等人,利用商店橱窗,墙面,投影,灯光等不同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为胡同带来不同寻常的新意。
遵循让创作跳出常规展览空间的艺术理念,这些作品将以人们所熟悉的街墙、店面做载体呈现。夜幕降临时分,熟悉的街角将转变成一个个新颖、独立的微型“艺术空间“。任何过路人都将成为观众与介入者,与墙面上的光影艺术装置和橱窗内的舞蹈联结、互动。
《Shadow》,韩国艺术家Bohyun Yoon2004年作品。
「橱窗故事」和「光影绘本」的目的是促成艺术家、作品、行人, 三者的关系在“看”,“ 自看”,“ 被看”之间循环,从而打破,重建,构筑新的空间,以反思我们作为“个体”与世界“空间乃至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美若舞蹈“艺术总监吴珊珊看来,橱窗就是她的肢体实验舞剧《间》可展开的绝佳场地。她期望《间》触发一场基于舞蹈空间性的讨论——舞者肢体的线条,行为,甚至“行动的能量及气味”,以及舞蹈所制造出的幻像和意境,均以「橱窗」限定出两个空间,行人与舞者各自从“我”的视角去解读对方。行人在看舞者,舞者在观察行人,看似泾渭分明的关系背后隐藏着身份的转换和思考,而这个场景又恰好落入更多第三观看者的眼里。这种“看”“自看”与“被看”的微妙转换,把观众带入新的语境,去思考我们生活空间的镜像关系。
窗里窗外,演员观众,互为镜像,构成一种无限延伸的连锁关系,也让人重新思考本来相对的主客关系。在艺术家看来,《间》的窗内窗外,颇似佛家所说的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种身份转换或许也向人们提供着更深一层的思考:除了自身的真实存在,其余无法参与的空间甚或时间,它们是否真实存在?如果窗里和窗外,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如《间》一般可以互相转换,那么关于真实和虚拟是否也存在相同的转换?
影像作品「行人」尝试打破普通投影空间,将富有超现实意味的小人不断行走的动画投射在现实建筑空间中,去适应和突破建筑空间的各种结构。
「行人」与建筑及建筑周遭所发生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新的纵深空间,观众和动画投影中的小人同时在各自空间内行走,观众可在移动中能多次感受影像,产生一种类似伴随的关系。这是一次明显的空间重叠,动画中的行走突破了我们常规的地面,出现在了另一个平面,亦步亦趋。在这里,空间甚至是时空之间展现出交互而相连的一面。
那么,我们能否编辑空间/时空呢?有趣的是,可以。
艺术家王竹馨谈到「历史编辑器×胡同」时说,历史是有维度的。
的确。「历史编辑器×胡同」这一作品期望通过对Excel文档的编辑、共享、投影,整理出本次艺术节所覆盖的数条胡同的数个历史时间点,以及这些时间点上曾发生的故事。任何一个与这些胡同有关系或有记忆的普通参观者都可以参与进这个“编辑历史”的过程。每个个体的私人记忆都将对胡同里的物理地点做出贡献,最终织成一张细密、巨大、立体,跨越时间的网。
人和生活空间的固有关系被扩大的语境下,历史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为形色各异的人所介入,或成为历史脉络的副线,或创造一些分支或平行的故事。「历史编辑器×胡同」用边编辑边投影的形式,再现了历史本身,实现了旧有时空和现行时空的重叠。同时,我们当下编辑历史故事的行为又成就了现行时间流的节点,蜿蜒前行,从而架构了新的时空。
除了《间》、《行人》、《历史编辑器x胡同》这三个探讨时空镜像——重叠——融合之递进关系外的作品外,【光影绘本】单元还涵盖艺术家何情带来的光影行为作品,及北京ONE艺术周【墙上文学】和【植物日记】单元的优秀文学、图像作品投影。
不论【窗前故事】或【光影绘本】,都旨在从艺术创意介入日常生活空间的行为中发掘我们自身与所在空间的联系,重新思考个体、群体与城市的关系。
参与作品《梦想者》(编导/舞者)、《Gossamer1、2》、《游》(编导/舞者)、《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短短的长》、《断肠辞》(编舞/舞者)、《三天》。
参与作品:《姊妹观音》、《士兵突击》、《麻布情谣》、201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参与作品《丰碑》、《霾》、《莲》、《野草》、《夜宴》和《毒》等。
-END-